九里大集

Eternachen's Blog

拒绝躺平,追求成功

第一次听说EPP这门课程是去年某次和部门领导的闲聊。领导十年前上过EPP,她当时面临一些机遇,挑战与困境,与我现在的情况大同小异。对她而言,EPP在当时就像一把钥匙和一个百宝箱,让她能过抓住机遇,接受挑战,走出困境。

今年4月开始,带着深深的期许与些许的怀疑,我有幸参加了童老师主讲的8周EPP课程。第一节课上完后,我就对这门课“相见恨晚”。每天听音频,读文章,写作业,打卡签到,乐此不疲,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,浑身充满了力量。现在想来,这些都是EPP的“魔力”。

实现个人目标

第一节课上,童老师提问“什么是成功”?大家七嘴八舌,各抒已见,真是“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。那成功的定义到底什么呢?“成功即是逐步实现预先设定的有价值的个人目标”。“有价值的个人目标”这八个字深深的触动了我。

一直以来,我们大部分人都以实现“组织目标”为宗旨和工作指引,把组织与个人割裂开来。其实组织目标何尝又不是领导者的个人目标呢?他们通过愿景,领导力,人格魅力,资源等等把志同道合的人团结在一起,去实现组织目标。某种意义下讲,组织目标其实也是个人目标的一种终极形式。

我是组织中的一份子,同时也是一个鲜活的独立个体。在达成组织目标之外,还有哪些个人目标能够拨动我的心弦,催我奋进,让我有成就感,享受成功的喜悦。聆听内心的纯粹意愿,大胆去追求并实现个人目标吧,这就是成功的意义。

重新认识生产力

一直以为,生产力就是衡量单位时间内产出的多少。在接下来的课程中,童老师带着我们一起重新认识了生产力。单位时间内做的事情多并不意味着生产力就高,还要看完成事情的重要性优先级以及相应的结果。

很多时候,大家混淆了产出与结果的差别。产出只能说明做完了某些事情,而结果说明了做完事情以后的结果,有哪些回报,有哪些影响。因此设定目标的时候,要结果导向,以终为始,坚定寻找高回报活动,用期待的结果来倒逼行动。

立即行动的力量

完成计划的最佳方式就是开始行动——现在开始!人们完不成重要工作的原因有二:要么从未开始,要么从未完成。这两种缺乏生产力的时间模式,说到底都是拖延。大部分的拖延均源于错误的思维习惯。

在日常工作中,一个习惯的思维模式是“三思而后行”。不少人做到了“三思”,而在不经意间忽略了“后行”。“三思而后行”出自《论语·公冶长》:季文子三思而后行。子闻之曰:“再,斯可矣“。对于后半句的一种解释是说孔子认为考虑两次就可以了,立即行动,身体力行同样重要。

万事开头难,一旦开始,很多风险和问题往往随着事情的推进,项目的进展,外部环境的变化,资源的丰富等等引刃而解。通过坚决的行动把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变成达成目标的垫脚石。“三思”是为了“知道”,而“后行”是为了“做到”。“知道”很重要,”做到“更重要,因为成功靠的是”知道做到“。

沟通风格

EPP对我的沟通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。我非常认同书中提到的现在心理学之父威廉-詹姆士的名句——”人最大的需求就是被理解与被欣赏“。作为一个工程师出身的管理人员,我非常认同分析型的沟通方式。然而在童老师组织的分析类型测试中,却揭示出驾驭型是我的主导沟通风格。也就是说,我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主张而敏感反应度低的人,善于表达和控制情绪。

只有认识了自己,才能接受自己。既然驾驭型是我的沟通风格,那我就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吧。依本心而行事,问心无愧。同时,在工作中也要让我的沟通方式适应不同人的沟通风格,尤其是要避免沟通“炸点”。每个人心中可能都有一些“逆鳞”,或者是“伤疤”。了解你的沟通对象,在沟通中尽量避免这些让沟通陷入僵局的“炸点”,总是有更有效更直指人心的沟通方式。

持续改进

经过这两个月的学习,我受益匪浅。我学习了解了一些新的理念,新的做事方式,新的工具,并能从一些新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人和事。EPP是我迈向最佳的个人和职业绩效水平路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。行胜于言,知道做到,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践行EPP的工具和方法论,在人生六大领域中不断发展,达成我的目标。

最后,让我们一起在重温成功的定义:“成功即是逐步实现预先设定的有价值的个人目标”。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,拒绝“躺平”,追求成功。

Top